English

素质教育难在哪里

1999-06-02 来源:光明日报 郭扶庚 我有话说

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出了奋斗目标和实施途径。纵览近几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离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方针还相距甚远,推广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方方面面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认真研究、探讨,还存在不少思想领域或管理体制方面的困难有待我们去认识并克服。那么,素质教育为什么难以很好地推广并取得实效呢?

现在的教材太难了吗?

在分析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原因时,有人说,现在的教材难度太大,要求太高,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由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种看法的确很有市场,也很有说服力,所以九十年代以来中学教材(其中主要是人们普遍认为难学的数理化)一再降低难度,目的无非都是想从根本上给学生减负。但是,现在的教材真的很难吗?降低难度真能把学生解放出来、走进素质教育的春天吗?

即使在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教材大规模删减几次之后,今天仍有许多人指责其难度一点也没有降低,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特别是一线的数理化老师大多认为,由于没有根本改革教材体系,教学大纲也触动很少,而高考的难度和灵活性却在加大,在实际教学中哪一个老师都不敢随便降低要求,相反加深难度的却大有人在。

同时,也还有相当多的人不以为然。其中很多在职教师认为,教材的难易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关键是现在的学生吃苦精神比较差,不如以前的学生勤奋,学习上不专心、太贪玩,所以一些简单的问题都要饶舌半天、做一大堆练习才能过关,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师生双方的负担。还有不少解放前受过教育的老人更容易对现行教材嗤之以鼻,有今不如昔之感的为数不少。有位退休的数学教授百思不得其解,他几十年前上中学时,老师就已经用英语给他们讲数学了,今天的学生不仅英语学成了“哑巴”,还总在抱怨“数学课最难”。看来问题并不仅仅是教材本身的难易,擅教乐教者、擅学乐学者不以其难为难,相反再容易也会有人觉得难,关键在于教材本身是否科学合理,高考指挥棒是否指向正确,学校能否提高教师驾驭的能力,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单纯地谈论教材的难易、甚至随意对其增删,都很难取得实在的效果,于实施素质教育也丝毫无补。

家长和老师阻碍了素质教育吗?

现在一提加重学生负担,个别人就想当然地把污水泼向老师和家长,好像他们就是压在学生头上的两座大山,好像他们就是妨碍孩子全面发展的绊脚石、扼杀素质教育的刽子手。从表面上看,部分老师和家长确实起到了加重孩子学习负担的作用,但公允地判断,他们实在也是迫不得已,他们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

北京有位年轻的教育专家,曾经激扬文字痛陈“应试教育”的弊端,批评学校和家长的许多做法。但随其孩子由小学低年级升入高年级再到中学阶段,这位专家却不由自主地、老老实实地走到了她批评过的路子上去,又是给孩子买各种复习资料,又是请家教,声称“已经彻底投降了”。可以想象,在残酷的现实中,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理论显得多么苍白无力,理论家是怎样无可奈何。

现在的升学竞争,与其说是以孩子的功课作唯一注资的赌博,不如说是对父母心血的一次次煎熬。自孩子一入校门,父母就要担当得起义务文化教员的光荣职责,给孩子默写生字、检查作业、帮着“写”作文……等自己对付不了的时候,还得买参考书、买电脑、请家教。在父母眼里,孩子毕竟是稚嫩的,如果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口细心呵护,心中实在难以安宁。相信绝大多数家长也都不愿孩子小小年纪便卷入竞争的激流,看着孩子晚睡早起心中难免阵阵怜惜,但仅仅作为孩子的父母他们永远只能一起默默承受。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老师们的良苦用心更不容易被人理解,有时甚至会被学生及家长误解。上课拖堂学生会起哄,多布置作业落埋怨,规定学生买几本参考书也会招来闲言碎语,竟然还有人不无恶意地推测老师的奖金和学生的成绩挂钩。还有想当然者以为,老师全是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混日子的,全然无视老师的创造性劳动。当然,敷衍塞责者可能会有,但大部分老师是尽职尽责的。教书育人毕竟是良心活儿。但是为什么这些年学校里鲜见先进的教育思想、生动的教育方法呢?有人指责老师们习惯于按部就班,缺乏开拓精神。然而事实则是,巨大的升学压力同样是学校和老师的沉重负担,越是名校名师就越得年年硬着头皮为荣誉而战。这些年各地的中小学补充了一大批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新生力量,努力和探索在这些年轻人中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但大多以失败、向成规投降而告终,哪一茬学生都不敢承受实验的风险,老师们也不敢轻易迈大步进行教改。所以,基础教育积淀多年沉闷的坚冰即使在素质教育的热潮中也始终难以融化。

素质教育就一定能减负?“应试教育”有没有可取之处?

素质教育推行这么多年,究竟搞得怎么样了?很多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经常会有这种疑问。国内著名的一所中学的校长出访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询问。他自豪地向同行宣布:怎么样?我们的学生,从高一开始人人会做四菜一汤!听者无不肃然。

实事求是地说,会做四菜一汤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肯定会有,勤劳人家的孩子可能会做的家务还远远不止;或许有的孩子连什么是四菜一汤都没有听说过,不过只要勤快、爱劳动也还是不错的。会做四菜一汤并不一定就是学生素质高,并不一定说明学校的素质教育搞得好。

由于认识问题水平的差异,现在的素质教育可谓“四面出击”、“异彩”纷呈。某个学校勉强办起了美术班、音乐班,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简单的素描或基本掌握一样乐器,就说学校彻底实施了素质教育,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全然不顾学生是否喜欢、能否学好,只要对外说做了就已经大功告成。还有的地方组织学生上街搞两次活动,或者去敬老院做一回好事,就好像跟上了素质教育的潮流。更有甚者,一位班主任布置学生利用短短的双休日写三篇作文、做五套模拟试题,明明是在加重学生负担,还美其名曰锻炼了学生“打硬仗”的素质,他也是在贯彻素质教育。一段时期以来,类似的宣传报道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某些媒体上,似乎“应试教育”的阴霾一扫而光,素质教育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难怪人们戏称:“应试教育是个筐,什么坏事都往里面装;素质教育实在妙,什么做法都很好。”这种不做具体分析、辨别而一概肯定或全盘否定的做法,基本上反映了一些学校的现状——但仅仅是表面的。

实际情况怎么样呢?表面上都在热热闹闹地推行素质教育,实际上却是“应试教育批不倒,素质教育喊着搞。”还有人打比方说,“应试教育”像臭豆腐,闻着臭,吃起来香,上瘾的人欲罢不能;素质教育还仅仅是一只青苹果,虽然总有一天会绽开红红的笑脸,但今天先吃的人未免会有酸涩的感觉。

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舆论还有一种偏见,好像谁抓智育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搞“应试教育”,是和素质教育唱对台戏。这一点令一线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十分苦恼。事实上,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恰恰是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正因为以前很多学校注意的不够,效率比较低下,才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始终难以较好地解决,才极大地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进行。科教兴国不是用乐器吹吹打打出来的,也不是彩笔在画布上描出来的,而要靠扎扎实实地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智育应当理直气壮地抓下去——更加科学地研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问题,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去。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万金油,哪里有痛痒就往哪里涂;素质教育也不要求把孩子都变成全能的通才,过分强调让所有学生“全面”发展,只能给孩子带上新的枷锁。前些时候,几家报纸载文批评一位14岁的少年大学生,说他知识面窄,只会学习,连柏拉图是何许人都不知道,甚至发出疑问:这位少年大学生是天才还是“废人”?仿佛人一聪明就得一通百通,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连开飞机、奥运会拿金牌这样的事情都应该不成问题!这真是荒唐的逻辑。古往今来,除极个别的通才大家,谁能够门门精通?刚刚在去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崔琦,连有些人号称21世纪通行证的计算机都不会用,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自己专长的学科领域做出世界一流的贡献。人不可能个个全能,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每天24小时不睡觉知识都学不过来,怎么能如此苛求一个14岁的孩子!素质教育绝不是针对一个学生的全面教育,非得要求他所有方面均得到最好的发展不可,而是针对所有学生的个别教育,即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他的个性,爱护他的心灵,实施符合他个人健康成长的教育。他有数学天才我们就培养他当数学家,他排球打得出色就培养他当运动员,他四菜一汤烧得实在好就培养他成为名厨……如果一个人没有特别突出的天赋(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培养他作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就是我们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大力进行高校招生分配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何况点滴的尝试还都要经过实践的严格检验才能确认。要让中国教育战车走出坎坷、驶入素质教育的坦途,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及时清除。

如上文所述,尽管学校和家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做着加重学生负担的事,但这恐怕都不是他们的初衷。一味指责家长和老师阻碍素质教育,难免太不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太了解教师工作的性质和辛苦程度。

那么,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阻力究竟何在?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现在,教育界内外不少人士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高校招生制度和社会用人机制上。

自从恢复高校招生制度以来,虽然招生人数历年扩大,已从当年20多万增至100多万;绝对录取比例也由20年前的百里挑一(全国平均为6%,个别省份仅为1%),上升到了今天三人取一甚至二人取一(北京、上海等地则接近70%),但竞争的激烈程度却有增无减。这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了,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社会就业压力确实是在增加。现在名牌大学好专业的学生分配不用发愁,工作以后待遇好、机会也多,家长和考生的趋鹜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学历层次逐步提高,有些单位开始出现某些不健康的用人心理,学历层次越高越好,哪怕根本用不上!高校招生作为当前唯一一个全国性大规模人才选拔机制,其作用便被无限制地放大;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只有集中全部精力为之一搏才能跨越这道高高的门槛。考生一届一届,高考年年进行,命题部门只好想方设法增加考试难度,才能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中学的课程教育也就只好年年围着这根指挥棒转,学校和老师唯恐跟错半步,很少有暇研究、进行高考以外的工作。小学虽然离高考还有一段距离,但从小就得训练孩子们将来“接轨”的能力。于是各种偏题、难题、怪题便频频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业中、试卷上,难怪著名作家王蒙也感叹,自己做上小学的孙子的语文试卷,最多只能得60分!这些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大胆改革,推出了高考科目“3+x”等探索,将来还要尝试个别省份、部分大学自行命题,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希望改革的力度还应当更大一些,以彻底扭转不利局面,淡化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还青少年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空间。

在具体策略和方法上,这些年不断有人建议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规模,以使更多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主张降低考生进校门的高度,提高大学生毕业的难度。目前这一方法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发达国家大学师生比是1:14左右,我们国家近20年这一比例虽然有了较大的降低,现在也仍为1:7.3,高校中人浮于事、教师没活儿干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而学生经过中小学阶段的“十年寒窗”,到大学“养老”、“混文凭”的现象也有增无减,出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本末倒置现象。如果高校招生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宽进严出,将极大地缓解公民追求高等教育的紧张状况,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抱定“应试教育”不动摇的局面将大为缓解,素质教育的花朵才能在正常状态下健康成长。

企事业单位改变传统的评价人才的观念,对于教育部门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造成的片面用人观念仍根深蒂固。去年深圳一家著名公司到内地来选择大学毕业生,几经周折最后选中一位学习成绩一般,但社会活动能力强、“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干部。公司宣称,他们要用的是实际能力强的人,而不是只会读书的人。但这件事却在学校造成不小的震荡,有关方面认为该公司的作法并不可取,师生中也由此对人才标准引起深深的思考。可见转变观念远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必须同样进行根本的变革,打破干部终身制,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全社会倡导成才的多种模式,给广大青少年提供更为宽广的成才道路,也给家长吃一颗定心丸。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天的我们怎么办?不妨学习陶夫子。

高校招生制度等的改革还有待时日,那么我们现在怎么办?继续推行“应试教育”?或者继续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而仍然贩卖“应试教育”的货色?这种行为显然不应该是跨世纪的基础教育的特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培养成千上万的合格接班人和劳动者,必须一步一步地推进素质教育,不管有多大困难,即使外部条件并不完全具备。

那么,我们今天怎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这里我们想起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江泽民同志倡导我们“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陶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运动正是我们今天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理论武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几句话远远不能概括,我们只要看一看他亲手为孩子们制定的“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就能窥其全豹之一斑,陶先生规定孩子们“吃饭最多以三碗为限”,“吃水果用过锰酸钾消毒”,“用公筷分菜”,“饭后半小时内不得看书、运动、游泳”……甚至“每日注意通大便一次”、“夏日每天饮六杯开水为度”这样的小事他都虑及了,难怪育才的学生思想进步、精神健康、身体强壮。这样既科学又具体入微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所以,在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并非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是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只要踏踏实实地做下去,就会有收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